歡迎訪問甘肅政法網(wǎng) 今天是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

弘揚“六老漢精神”踐初心 銀發(fā)調解團筑平安——記蘭州市榆中縣綜治中心“六老漢”專職調解員

來源:甘肅政法網(wǎng) 責任編輯:張曦云 發(fā)布時間:2025-06-24
字號:A A    顏色:

在河西走廊的治沙傳奇中,“六老漢”用三代堅守將荒漠變成綠洲。如今,在榆中縣綜治中心的調解室里,六位銀發(fā)身影正以同樣的執(zhí)著,將法治的根系扎進基層治理的土壤。這支由法院、公安、司法局退休干部組成的專職調解員隊伍,以“困難面前不低頭”的治沙精神為魂,在矛盾糾紛的“荒漠”中開墾出一片和諧綠洲,成為榆中縣綜治中心堅持和發(fā)展新時代“楓橋經(jīng)驗”的生動注腳。




賡續(xù)治沙精神

銀發(fā)力量扎根解紛“第一線”


如同八步沙“六老漢”用草方格鎖住流動沙丘,這支平均年齡66歲的專職調解員隊伍,將畢生積累的政法智慧轉化為“一站式”解紛的定分止爭之力,秉持“沙不退、人不退”的信念,每人每年調解矛盾350余件,調解成功率超76%。他們帶著審判臺上的法理思維、社區(qū)警務中的群眾語言、司法行政里的調解智慧,將“一棵樹、一把草”的治沙土法轉化為“一案一策”的精準調解模式,成為群眾心中的“法治胡楊”。


退休法庭庭長老任在2020年被評為全國優(yōu)秀人民調解員,是榆中縣綜治中心金牌調解員,他創(chuàng)立的“三心”(傾聽要耐心、取證要細心、說理要公心)調解心法全縣推廣,成功調解多起涉及金額百萬元以上的糾紛。


某老舊小區(qū)因下水道堵塞引發(fā)跨樓層沖突,現(xiàn)場劍拔弩張。退休公安民警老郭借鑒刑事案件現(xiàn)場勘查技術,帶著物業(yè)逐層排查管道走向,用紅色記號筆繪制出“責任脈絡圖”,又邀請社區(qū)老黨員組成“鄰里評理團”,最終讓居民心服口服地分攤維修費用。這種“技術取證+道德評議”的復合調解法,已成為破解鄰里糾紛的“金鑰匙”。



退休法官老談的臺歷上密密麻麻標注著每天的調解預約計劃,退休法官老董運用“證據(jù)鏈分析法”破解土地權屬糾紛,司法局退休的老宋則通過“普法+調解”雙軌模式將典型案例轉化為法治教材,在基層治理的“貧瘠地”上開墾出法治沃土。



建立協(xié)同機制

織密多元解紛“防護林”



傳承治沙人“聯(lián)戶承包、協(xié)同作戰(zhàn)”的智慧,搭建起多元聯(lián)動的“防風固沙體系”。綜治中心發(fā)揮“中樞紐帶”作用,有機整合綜治中心與訴訟服務、法律服務、檢察服務、信訪接待、矛調、心理服務、便民服務、婦聯(lián)維權“九中心合一”,按照“綜合+類調”設置7間調解室,扎實推進訴調、警調、訪調“三調”對接實戰(zhàn)化,用好“中心吹哨、部門報到”機制,聯(lián)合住建、人社、婦聯(lián)等行業(yè)部門成立“專家會診室”。今年4月,調解員老宋成功化解四川省彝族自治州30余名務工人員的勞務糾紛,通過人社、林草等多部門聯(lián)合“會診”,當天促成調解并領到“血汗錢”,實現(xiàn)“一攬子”化解。


調解員老董創(chuàng)新建立“流動調解室”,深入北山偏遠鄉(xiāng)村為群眾調解鄰里糾紛,在農忙時節(jié)他還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調解土地糾紛,被贊為“麥田里的法治播種人”。



厚植法治根基

培育和諧生態(tài)“新綠洲”



強化以案釋法,編寫矛盾糾紛調解典型案例,選取婚姻家庭、土地糾紛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案例,結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等法律條文,用“農村大白話”開展沉浸式普法,將法律知識融入糾紛調處過程,有效提升群眾依法維權意識。


縣公安局退休民警老錢調解成功一起因房屋漏水引發(fā)的鄰里糾紛,他將案件糾紛起因、調解過程、責任劃分、相關法律知識歸納總結為典型案例并進行宣傳,社會反映良好,涉及房屋漏水引發(fā)的此類鄰里糾紛數(shù)量明顯減少,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。



榆中縣綜治中心將心理輔導咨詢引入調解流程。針對積怨多年的鄰里糾紛、情感破裂的家庭矛盾,金牌調解員老任創(chuàng)新“茶桌調解”“模擬法庭”等柔性化解模式,耗時3個月,通過多次“串門嘮嗑”化解兩家十年宅基恩怨,最終促成雙方握手言和。


從八步沙的草方格到綜治中心的調解室,從鎖住流動沙丘到化解人心隔閡,榆中縣綜治中心“六老漢”團隊以法治為鏵、情懷為犁,在基層治理的“荒漠”中耕耘出一片和諧綠洲。他們的故事,正如騰格里沙漠邊緣倔強生長的花棒樹,在歲月風沙中愈顯挺拔——因為每化解一起糾紛,便是在群眾心田播下一粒法治的種子;每消除一處矛盾,便是為廣大群眾筑牢一方平安的基石。這也是榆中縣綜治中心整合社會治理資源、創(chuàng)新社會治理方式,打造“一站式”矛盾糾紛多元調處中心的生動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