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來,蘭州市城關區(qū)草場街街道以黨建為引領,在“田字型”基層治理體系的框架下,創(chuàng)新實踐“五日”聚心、“五事”紓困、“五鄰”聯動工作法,推動基層治理從“被動響應”向“主動作為”跨越,從“單向管理”向“共建共享”轉型,交出了一份寫滿“暖心”“安心”“舒心”的民生答卷。
居民議事會現場(資料圖)。草場街街道供圖
“五日”聚心 讓黨群服務充滿“煙火氣”
“健身器材螺絲松了,老人鍛煉不安全!”在4月中旬的一次草場街社區(qū)“發(fā)言日”里,退休教師張炳辰的話音剛落,社區(qū)干部便在筆記本上記下了這筆“民生賬”。僅隔一個月,嶄新的健身器材就安裝到位,老人的歡笑聲灑滿了健身區(qū)。
草場街街道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打造“五日”品牌矩陣——“發(fā)言日”傾聽民聲、“體驗日”了解民情、“公益日”溫暖民心、“開放日”解答民惑、“評議日”匯聚民智。這五項活動如同五條紐帶,將群眾從“圍觀者”轉變?yōu)椤皡⑴c者”,激活了群眾參與治理內生動力。
在砂坪村社區(qū)“體驗日”,居民跟隨網格員走進易大天地地下停車場,目睹他們彎腰檢查消防栓、勸導飛線充電等工作場景,真切體會到“網格員的一天”蘊含著多少瑣碎與擔當;在亞太社區(qū)“公益日”,志愿者提著菜籃子叩開孤寡老人的家門,在擦窗掃地的過程中,讓獨居的屋子充滿了暖意;在五一山社區(qū)“開放日”,消防、燃氣、電力等部門“組團坐診”,居民們一站式咨詢清楚燃氣安全相關問題;在大砂坪社區(qū)“評議日”,居民們拿著打分表大膽“挑刺”,“反詐宣傳得進樓棟”“夜間巡邏得再加把勁”,這些意見直接進入整改清單。
今年以來,草場街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通過開展45場“五日”活動,收集到36條建議,這些建議正轉化為看得見的變化。如今的黨群服務中心,不再只是一個“辦公點”,更成了群眾愛來、常來的“暖心窩”。
“五事”紓困 為民生難題配備“金鑰匙”
草場街街道黨群服務中心“五日”活動搭建起了黨群連心橋,而“五事”工作法則為解開群眾的“愁眉結”提供了有效方案,形成黨員主動問事、群眾敞亮說事、大家共同議事、社區(qū)及時辦事、定期回頭評事閉環(huán)機制。
入夏以來的幾場雨,導致大砂坪60-62號平房區(qū)的護坡出現滲水情況,居民們?yōu)榇藨n心忡忡。亞太社區(qū)立即啟動“五事”模式,積極聯系自來水公司、市政管理所進行現場勘察,組織居民議事會通報風險情況,并在居民聯絡群里實時更新滲水點信息。經過三次會商,維修方案最終敲定,如今護坡已修繕穩(wěn)固。
“以前遇到事情不知道找誰,現在有黨員主動問、大家一起議、社區(qū)盯著辦,心里特別踏實!”居民李大姐撫看著修好的護坡,豎起了大拇指。
此外,海亮實驗學校水塔修建引發(fā)的鄰里糾紛,通過“集體議事”得以化解;蘭州鋁制品廠家屬院護坡塌陷的隱患,依靠“社區(qū)辦事”及時排除……截至目前,已有11件群眾的煩心事通過“五事”工作法得到解決,居民群眾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。
“五鄰”聯動 在鄰里間織就“互助網”
“王阿姨,您要的降壓藥買來了”“張叔,您反映的樓道聲控燈問題,我們已經聯系物業(yè)明天維修”……近日,廟灘子社區(qū)“鄰里幫幫團”志愿者周瑞的民情本上,記錄著一串“代辦清單”。這支由退休職工、熱心居民組成的隊伍,憑借人熟、地熟、情況熟的優(yōu)勢,架起了社區(qū)與居民之間的“連心橋”。
草場街社區(qū)的30余名“小巷管家”更是成了街巷的“美容師”,他們勸離亂停放的車輛、清除亂貼的小廣告、提醒商戶收起晾曬的衣物,將“各掃門前雪”的局面轉變?yōu)椤肮沧o一片天”的良好氛圍。大砂坪社區(qū)雅苑小區(qū),“警上添花”服務隊每月開設“法律小課堂”,民警結合“樓上漏水如何維權”“廣場舞噪音如何管控”等身邊案例,讓民法典走進尋常百姓家。
“鄰里潤”傳遞溫情、“鄰里幫”解決小憂、“鄰里睦”化解矛盾、“鄰里治”凝聚合力、“鄰里樂”增添喜氣——“五鄰”聯動讓“遠親不如近鄰”這句老話在草場街重新煥發(fā)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