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圍搶甘蔗”事件:要道歉更要反思

網站首頁 » 熱點 · 聚焦

“圍搶甘蔗”事件:要道歉更要反思


來源:法治日報——法治網 責任編輯:曹紅娟
發(fā)布時間:2021-12-10

  □ 凌鋒

  近日,一則老人賣甘蔗被“市容管理人員”圍搶后大哭的視頻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當?shù)丶o委等部門迅速介入調查,有關工作人員受到處分,涉事公司被列入黑名單。

  當?shù)赜嘘P方面及時依法處置的積極作為,有效回應了輿論關切。據(jù)媒體報道,涉事鎮(zhèn)政府已經登門道歉,并將被扣留的甘蔗歸還。生活還得繼續(xù),對于老人來說,想必在以后銷售甘蔗的過程中會更加謹慎;對于當?shù)卣裕?ldquo;道歉”不是終點,在反思的基礎上避免類似事件重演才是根本。

  進一步來說,道歉并獲得諒解只是解決了具體個案,此事件涉及的一些地方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邊界問題,更值得關注。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并不是新鮮事,它是整合社會資源、優(yōu)化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,在構建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社會治理格局方面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政府可以將一些公共服務外包出去,但“執(zhí)法權”不應在其中。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:政府以維護公共利益為最高目標,而各類市場經濟主體更在乎的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,如果執(zhí)法權被變相外包出去,那么將產生各種各樣消極的后果。

  社會治理并不容易,要處理很多復雜的利益關系,要在不同的價值沖突中平衡和取舍,特別是基層工作還面臨著執(zhí)法力量不足等難題。在這種情況下,引入社會力量進行社會治理創(chuàng)新,是值得鼓勵的事情,但必須在法治軌道上進行,必須于法有據(jù)。如果只是打著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或者“外包”的旗號把責任推出去,如果只講究管理效率、不顧社會效益,如果只追求城市在市容市貌等“硬件”方面的外在觀感、忽視群眾在獲得感幸福感等“軟件”方面的內心體會,那么,這都是違背法治精神的,也是不可能長久的。對此,不僅涉事地方政府及有關人員要真誠而深刻反思,其他地方和部門也要引以為戒,真正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落實到執(zhí)法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