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平涼市涇川縣黨原鎮(zhèn)的鄉(xiāng)間阡陌,一鍋獨特的“調解高湯”正咕嘟著人間煙火氣。黨原司法所的工作人員像經驗老道的大廚,以“法理”為底,恪守原汁原味,筑牢公平正義的根基;添“道理”作料,掌握火候分寸,調入共識共情的“醇厚滋味”;再撒“情理”提鮮,點化質樸鄉(xiāng)音,喚醒鄰里記憶中那份柔軟。他們不急不躁、善調能煲,讓剛性的法律條文浸潤鄉(xiāng)土溫度,最終熬出一碗碗定分止爭、熨帖人心的“和諧湯”。
釋“法理”:以法為據(jù),明責善用
法治是矛盾化解的根本遵循。司法所堅持把法治思維貫穿調解全過程,整合黨員干部、“法律明白人”、網格員三類力量,組建專業(yè)化調解隊伍,讓法律知識成為矛盾化解的“硬支撐”。調解中,司法所工作人員與簽約法律顧問主動靠前,針對婚姻家庭、鄰里糾紛、勞務爭議等常見矛盾,用通俗語言解讀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》等法律法規(guī),幫助當事人清晰界定權利義務、明確責任邊界。同時,創(chuàng)新“以案釋法+場景宣傳”模式,通過法治講座、以案釋法等形式,開展精準化普法活動,年均覆蓋群眾超1500人次,引導群眾逐步養(yǎng)成依法辦事、依法維權的行為習慣。
講“道理”:以理為橋,凝聚共識
矛盾化解,既要講法律底線,更要守道德準則。為實現(xiàn)“矛盾不上交”,全鎮(zhèn)24個調委會構建“日常摸排+線索預警+提前介入”工作機制,組織調解員定期開展入戶走訪,對宅基地糾紛、征地補償、鄰里摩擦等潛在矛盾線索建立臺賬,做到早發(fā)現(xiàn)、早介入、早化解。調解過程中,調解員以道德倫理、公序良俗為標尺,通過“擺事實、講道理、析利弊”的方式,幫助當事人梳理事件脈絡、找準矛盾“癥結”——小到鄰里間的排水糾紛,大到村組里的集體利益分配,均引導雙方跳出“自我視角”,理性審視自身行為的合理性,在相互理解中達成共識。
說“情理”:以情為紐,化解心結
基層矛盾多涉人情往來,“情”往往是打開心結的鑰匙。針對鄰里、親屬、同村群眾等有感情基礎的矛盾雙方,調解員善打“感情牌”,從“共同記憶”切入——聊一聊過往互幫互助的暖心事、憶一憶共渡難關的老交情,用“親情式”溝通拉近心理距離。在此基礎上,耐心引導雙方理清事件原委,細致算好“三本賬”:算“名譽賬”,講明矛盾升級對個人口碑、家庭關系的影響;算“經濟賬”,對比調解與訴訟的時間、經濟成本;算“長遠賬”,提醒雙方珍惜多年情誼、兼顧長遠相處。通過“算賬式”勸導,成功扭轉多名當事人“認死理、算小賬”的心態(tài),今年以來累計化解此類 “人情矛盾”101起,矛盾化解成功率達99%,真正實現(xiàn)“解糾紛、暖人心”的雙重效果。
如今,黨原司法所的這鍋“調解高湯”越煲越香醇。法理為底、道理為料、情理為火,不僅化解了多起矛盾糾紛,更煲出了群眾的滿意率,讓法治溫度可感可觸,讓和諧鄉(xiāng)風愈釀愈濃。